济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加强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发布时间:2012-10-26  作者:管理员  点击次数:

摘 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 想素质如何,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着未来中国的发展和前途。本文根 据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手,引到大学生们正确 认识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素 质如何,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着未来中国的发展和前途。对他们进行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对他们一生走什 么路、做什么样的人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一方面多数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 他们崇尚“人间自有真情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他们富于同情心、责 任感和正义感, 在观察世界、 实践人生的自觉行为中, 涌动起一股“有利于社会、 有利于他人”的积极向上的道德合力,谱写着大学生勇开社会风气之先的同心 曲。

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约束感和现实责任感低下,不能很好地利 用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观察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为国家、 为民族发展作贡献的远大目标和应有的社会责任。 如部分大学生重个人利益而轻 国家集体利益, 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 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 时时从“利己”出发, 对同学漠不关心, 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 不关心国家大事, 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大学生重金钱实惠而轻理想追求,将“人为财死,鸟为食 亡”、“有钱能使鬼推磨”等拜金主义思想作为信条。部分大学生重享乐而轻奉 献,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不要活得太累”,“过把瘾就死”等等。 基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在部分大学生中抬头和不断蔓延 的现状,我觉得当前大学生“三观”教育亟待加强。 我们每个人一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从接受教育 到工作, 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 也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配着人生的方向和生活的道路,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人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 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把握人生成才的方向;也才能正确对待成才道路上所面 临的各种境遇,不断排除成才道路上的障碍,勇往直前。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才能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一入校,就要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让学生从进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养成自 觉遵守校规校纪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让新生感受到学校宽松舒适的学习氛围。以 班级为单位组织新生认真学习有关校纪校规, 让每位新生明确怎么做才符合一名合格大学生的要求,增强他们在集体生活中的自律性。

二、加强学生挫折教育 人一来到这个世上,就要经受许多困难和挫折的考验,然而我们有相当一部 分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父母身边长大,事事都有父母操办,没遭遇过挫 折,未经历过失败,没品尝过苦涩,远离父母进入大学校园,一时心理承受能力 还不强,遇到挫折而不知所措,甚至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因此,加强对学生 挫折教育很有必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充分突出学生的主 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制定班级活动计划、制定个人的学习目标及人生规划, 这样,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更有主动性和坚持完成的动力,让学生自己承担成功 的喜悦或失败的苦涩,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的关系,鼓励他们从失败的 经历中获取宝贵经验,教育学生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克服困难、积极进 取。让他们懂得只要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最终会收获成功的果实。

三、加强学生集体观念教育 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结识了新的朋友,开始逐步编织起自己的人际交往网络。每 个大学生都有进一步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每个学生也都有这方面的潜能,确立 健康的群体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把自己真正融于集体之中。帮助某些适 应能力差和依赖性强的新生迅速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来, 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 来营造学生温暖的新“家”,真正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此外,还要帮助学生正 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育他们个人服从集体、小集体服从大集体, 既要维护班级荣誉、又要维护学校荣誉,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在学校 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中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观念。培养学生帮助同 学、乐于助人的宝贵品德,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修养身心,提高个人的道德 修养。

 上一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
 下一条:大学生安全知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8 济南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