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第一讲 光辉的历程——从一大到十六大

发布时间:2005-08-18  作者:root  点击次数: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领导人民奋斗八十多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一部中共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经过反复实践而愈益结合的历史,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党经历无数艰难曲折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

从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党的一大,到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走向辉煌的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发展历程的阶段性标志,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根本问题;就是为了解决当时所面临的重大的、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就是要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达到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进一步推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下面我们运用从一大到十六大的叙述方式把党的全部历史勾画起来,阐明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基本经验,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进一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党的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7月,是近代中国社会及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带动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件,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党的二大(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上海)——制定民主革命的伟大纲领。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它的一面旗帜。党的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将党在民主革命中要实现的目标同将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要实现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不仅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任务,而且指出要通过民主革命进一步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一次深化,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成果。

党的三大(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广州)——确定国共合作的重大决策。党的三大决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通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广泛发动群众,发展革命力量,加速推进民主革命的进程。这既有利于国民党的改造,又有利于共产党的发展。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以后,革命力量从全国四面八方汇集起来,形成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

党的四大(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上海)——明确提出领导权问题。党的四大认真总结了二大以来的革命经验,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民族革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党的五大(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武汉)——错失挽救革命的时机。党的五大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仅半个月召开的,全党上下最焦虑、最关切的问题是如何从危难中挽救革命。这次大会虽然提出了争取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实行土地革命等一些正确的原则,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革命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如何建立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等问题,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具体办法,错失挽救革命的时机。

党的六大(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莫斯科)——对一系列根本问题基本正确的回答。党的六大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集中解决了当时困扰党的两大问题:一是在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上,明确指出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二是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上,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这两个基本问题的解决,基本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延安)——团结胜利的大会。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六大整整相距十七年,跨越了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两个时期。它在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对全党给予正确及时的指导,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政治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纲领。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党的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北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八大是党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基于上述认识,党明确提出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这个着眼点,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这成为1978年以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渊源。

党的九大(1969年4月1日至24日,北京)——严重“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的大会。九大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召开的。从1966年5月开始的全国性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九大是一次严重、“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的大会。九大政治报告的基本思想,就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左”倾错误观点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总概括,也是“文化大革命”的总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通过的党章,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写进总纲,还把林彪“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违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九大使林彪集团的主要成员和江青的帮派成员在党中央政治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林彪的纂党夺权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历史发展证明,党的九大从政治到理论到组织都是错误的。

党的十大(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北京)——继续九大“左”倾错误的大会。十大是在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以后,全国各方面工作有了好转的形势下召开的。这次大会的任务,本来应当是总结“文化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拨乱反正,重新回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但是,毛泽东并未认识到“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严重“左”倾错误,结果这次代表大会只能是沿袭九大的“左”倾错误,未能完成它所担负的给党的工作带来转机的任务。

党的十一大(1976年8月12日至18日,北京)——未能完成历史使命的大会。十一大是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二年后召开的。大会的政治报告在揭批“四人帮”、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和动员全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报告错误地肯定“文化大革命”期间召开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认为其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都是“正确的”。报告以大量的篇幅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表示继续沿着“文化大革命”的轨道前进。这就必然给全党纠正“左”倾错误设置障碍。十一大未能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二大(1982年9月1日至11日,北京)——制定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纲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国民经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党的十二大总结了拨乱反正的经验,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正确纲领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制定了新的完善的党章,对党的性质和党的指导思想,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总任务,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次大会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篇章,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

党的十三大(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北京)——确立初级阶段理论和再绘宏图。十三大认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北京)——遵循小平南方谈话加快改革和发展。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进行考察和参观,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这就是著名的“南方谈话”。这篇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十四大的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十四大遵循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本精神,作出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次大会自始至终充满改革开放精神和求实奋进的气氛,是一次民主的大会,团结的大会。

党的十五大(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北京)——高举理论旗帜为跨世纪奠基。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盛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十五大的第一大贡献就是把邓小平理论写进报告和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五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十五大明确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我国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党的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北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十六大是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大会认真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明确而具体地规划了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的突出贡献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顺利实现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大会结束以后,胡锦涛总书记率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赴西柏坡学习考察,进一步向全党发出了“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号召,表明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不辜负党和人民努力拼搏、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信心和决心。

编 后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2004年7月,上海骄阳似火,暑气灼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这里考察工作。他在讲话中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勇敢地迎接新考验、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体现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科学判断和高度自觉,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从“战略任务”到“重中之重”:三大挑战考验下的必然选择

从“战略任务”,到“重点”、到“重中之重”,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在不断深化。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王长江认为,把执政能力建设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是我们党过去没有的,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时代意义。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科学执政,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整个国家的命运。党建专家认为,尽管55年的执政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但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仍然给党的领导和执政带来多方面的巨大挑战。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之所以如此重要,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我们党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说。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能不能牢固树立、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执政,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协调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审视世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如何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如何有效遏制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国情、世情、党情,问题、矛盾、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增强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党的执政安全,正非常现实、非常紧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有关部门最近完成的一项问卷调查,引起许多人的深思:在受访的县级以上干部中,66.9%的表示自己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58.1%的表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比较弱,表示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能力不强的,分别占35.7%、43.4%和19.9%。

“近20年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陆续丧失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及时适应执政环境的变化,积极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白钢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式不断进行自我调试,更好地面对挑战,正是一个政党成熟的表现,是她走向政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从七届二中全会到十六届四中全会:55年执政经验升华正当其时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已有55年,在执政方面的实践和关于执政规律的思考则远不止这55年的历史。

从井冈山时期的红色政权、中央苏区的政府框架,到延安时期的“三三制”、一些革命根据地开展的选举活动……早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中国共产党已在一些地区建立政权,开始执政的初步尝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尤其是十年“文革”从反面告诉我们:违反执政规律的基本要求,党和国家事业必然遭受严重挫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带领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研究和解决新世纪新阶段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共产党不断认识、把握执政规律的伟大探索,纵贯55年的历史时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自身和他党的成败得失,让党深刻体悟到:只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执政,最关键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归根结底是为了谁?服务于谁?一切执政的活动,以谁为基点?以谁为归属?作为执政党,执政的本质是什么?”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说,“答案是唯一的,为了人民。因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专家们指出,如此系统地强调执政能力建设,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表明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高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十六大把‘增强执政能力’写进党章,今年7月、9月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把执政能力建设提到非常高的地位……这个发展过程说明,党执政实践的发展和执政理论的创新,已经到了需要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的时候。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加强执政能力问题,可谓正当其时。”红旗出版社副总编辑黄苇町说。

从七届二中全会全面思考执政问题,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作出具体部署,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回顾党的执政历史认为,从主观上讲,我们党执政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有必要系统总结执政经验,为党确保长期执政提供理论指导。“从客观上看,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另一方面,党在执政过程中也有过曲折。在这种背景下,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执政经验的总结将会更加全面、更加成熟、更加深刻。”

三、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必将推动党的建设新飞跃

执政能力建设,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又是一个具体的要求,体现在每一项实际工作中。黄苇町认为,一个企业,一个机关,也有提高判断形势、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的问题。“即使一位普遍党员,也需要在现实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果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的大多数党员表现平常,甚至许多方面还不如普通百姓,也很难让群众相信党有很强的执政能力。”

“国家政权中的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主要由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来行使。这就决定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必然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虞云耀说,“但党的执政能力并不是各级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能力的简单相加。”

多位长期研究党建问题的专家都认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内涵十分丰富。从它的主体上讲,既涉及各级党组织,也涉及党员、干部,还涉及党的整体;从它的内容来讲,既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处理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指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通过执政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能力。

8月22日,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人们注意到,中央领导多次突出强调,要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这表明,执政能力建设虽然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紧密相关,但又对党的各方面建设起牵头管总的作用。

执政能力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党的各方面建设都要围绕增强执政能力建设来展开。中组部党建研究所所长王庭大把这一关系概括为: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增强党的执政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使命上来。叶笃初教授则认为,十六届四中全会将从一个新的视角和境界上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这是富有胆识、充满睿智的政治抉择。“历史将会证明,这次全会是党的建设史上别开生面的一次重要会议。”

1949年3月23日,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关头,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它昭告世人:始终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跳出“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的执政周期率,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向历史交出合格的答卷。

 上一条:党员先进性教育培训工作会议
 下一条:积极做好高校学生中的党员发展工作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8 济南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