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有幸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计划》资助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习一年。时光如梭,转眼间我已在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习一月有余。在母校喜迎建校七十周年华诞之际,我虽然未能在母校身边为母校亲自送上祝福,但是通过网络、微信等通讯,我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依然感受到极大70华诞盛世之典带给我们济大人的光荣与梦想。海内外的广大校友齐聚青龙山麓、甲子湖畔,感母校之变化,温恩师之教诲,忆青春之韶华,襄华诞之盛典,商未来之大计。值此70周年校庆之际,远在加拿大的学子向母校和学院领导汇报我近期的工作、学习和访学见闻,并于同事们共同交流:
一、访学概况
在学院领导、电气工程系以及电力电子教研室老师的指导下,我安排好分配给我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并给我所带的电自16-1班的同学们开了出国前的最后一次班会,叮嘱同学们要不忘初心、努力学习,同时提醒同学们做好各项安全防范工作,有事及时沟通。9月14日,我怀着无限的憧憬,跨过太平洋来到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埃德蒙顿市。走进阿尔伯塔大学这一世界级百年名校的第一印象是幽静、美丽、朴素、大气,印证了那句话“简约而不简单、温馨不失大雅”,既有百年名校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有世界著名学府的勃勃生机。
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简称UA)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会城市埃德蒙顿,成立于1908年。阿尔伯塔大学目前共有五个校园,其中埃德蒙顿市中心北萨斯喀彻温河南岸的主校园是建校的原址。阿尔伯塔大学主校园占地89公顷,还有5000公顷校外科研用地,校园内的各种设施十分完备先进,拥有400个各类实验室和国立研究所,自1988年以来已经取得了超过30亿加拿大元的外来科研投资。阿尔伯塔大学是加拿大五所最大的以科研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科研水平居加拿大大学队伍的前列。
阿尔伯塔大学提供200多个本科学位,170多个研究生学位,70多个博士学位,涉及研究领域 275个。随着阿尔伯塔省经济的繁荣和教育投入的增加,阿尔伯塔大学的目标是在2020年成为全世界最好的20所大学之一。
Fig.1 阿尔伯塔大学所能见到的关于校名最醒目的标志(其实也只是路边的一块小牌子)
Fig.2 阿尔伯塔创始校长Henry Marshall Tory和时任阿尔伯塔省长在一起筹划学校未来的塑像(周围红墩子之间刻着历任校长的姓名和任期)
Fig.3 阿尔伯塔大学一隅(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大门,校园内有地铁站、市政公交车,完全与周围的城市融为一体)
Fig.4 有着110年历史的教学楼(校园内的这种红砖建筑基本都有百年历史,楼内既有古朴的设计,又有现代化的装潢)
Fig.5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本次访学主要在此楼内工作和学习)
本次访学,本人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向加方交流和学习:
1、科研方面: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外方导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学习加方先进的科研理念,并参与到加方相关科学研究工作中去。加强与加方导师团队的合作,争取加方导师团队对我本人研究的支持,并与加方导师团队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2、教学方面:深入了解加拿大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学习阿尔伯塔大学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以期将来回国后能与我们的教学相结合,融合国内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科研方面
本次访学的加方导师为李运帷教授,现为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李教授长期从事电力电子变换器、电机驱动、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微电网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加拿大自然科学工程研究基金项目5项、阿尔伯塔省资助项目2项、企业合作项目5项,获美国专利1项;在国际顶级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EI收录论文60余篇;在IEEE期刊上发表微网领域最早最经典的研究论文,为微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担任国际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Power Electronics的副主编。现为IEEE电力电子学协会可再生能源技术委员会技术副主席,加拿大地质专业工程学会理事,IEEE工业应用协会、工业电力逆变器委员会委员。
李老师在电力电子实验室为每个人准备了一个实验台,并配备了实验所需的基础仪器和设备。每位研究生和博士生根据自己研究的不同,购置相应的设备和材料,搭建自己的实验平台。这里说实话,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特别先进的设备,多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常规设备的改造,并通过方法和手段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虽然进入实验室的学生不需要签到,也没有实验管理员监督,但实验室整洁有序,所有学生都非常安静,讨论问题声音也很小,并且非常珍惜所用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这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实验研究的热情。
Fig.6电力电子实验室一隅
Fig.7 利用电力电子实验室平台进行测试
基于国内研究和与李老师深入沟通交流,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关于微电网控制的论文《Adaptive control of power electronics load considering user intention in islanded microgrid》已被IEEE举办的国际顶级会议接收为Oral报告论文。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针对遇到的实际问题,又与李老师进行了讨论,产生了新的想法。基于解决此问题的相关论文正在撰写中。
10月中旬,我有幸被邀请参加一位博士生的开题答辩,使我亲身感受到了阿尔伯塔大学对于学术创新的理解。在硕士、博士开题之前,老师一般会让学生用2-3年的时间调研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发现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写出拟开展工作的方案,并不断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才会最终确定论文题目。 当然在开题之前,学生一般已经发了足够在国内博士毕业的论文(这点真的是令人佩服)。开题时,博士做完报告后,答辩主席会针对内容进行提问,有些问题是相当尖锐的。主席问完后让大家来提问,本以为大家会低头不语,鼓掌通过呢,结果大家都踊跃提问。一问才知道,在这种场合不提问是违背会议原则的,所以大家都得提问,而且提问不局限于学生之前所做内容,只要是与学生研究相关的问题都可以提问。因为开题,是来考察学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评判他是否适合作为一名博士生开展研究,所以考察的过程非常严格。如果答辩不通过,会延期半年到一年再次开题答辩,如果还不能得到答辩委员会的认可,那表明不适合做一名博士生开展研究,无法完成开题,将被转为硕士。李老师这里已经有过这样的先例,一位博士生因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最终转为硕士。这样的开题,可以帮助博士生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更深的了解,可以保证后续研究沿着较为合理的思路开展。阿尔伯塔大学的博士如果能顺利开题,说明你适合作为一个博士生开展研究。而真正到毕业答辩了,反而好一些,因为开题就说明了你的研究具有相当研究基础,所采用的方法具有一定可行性,认真做下去,基本都能顺利毕业(开题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成果了)。当然,这是在认真做研究的基础上,如果后续不认真做研究,还是会被延期甚至转为硕士。所以,这里的学生对于科研都有着严谨的创新态度。
Fig.8 参加博士生开题答辩报告会
三、教学方面
通过一个多月的访学交流,我对阿尔伯塔大学的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有了些许的了解,通过旁听专业课程、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好的了解了其课程设置体系及学生助教等日常管理细节。阿尔伯塔大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梦想和希望。在学生培养目标方面,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从上课形式及课程考核制度上也能体现出来。
通过旁听李教授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我发现课程内容与国内的课程并没有太大差别,甚至所讲述内容还没有国内深入,更像是通识类课程。但授课形式更以交流沟通为主,课堂上李教授会举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让抽象的问题更容易理解,同时鼓励学生随时有问题随时讨论,进行即时互动交流探讨。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大家用极短的时间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比如针对一个变换器,如何根据需求对电力电子器件进行选型,如何实现及测试等。此外,教师会布置大量学生需要阅读的课后材料,并在下次上课时进行点评。因为没有国内的高考选拔,在加拿大通过申请就可以拿到大学的“Offer”。可能是因为在上大学之前他们基础都比较差,所以大学期间他们在课堂上很活跃,有些时候觉得他们的一些问题很幼稚,但是对知识的渴望值得我们学习。平时,更多的是看到他们在餐厅、教室讨论课堂内容,如何完成作业。
在课程中期和课程结束前,学生则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分别做一个学术报告和一个变换器。学术报告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控,每个学生的研究对象、所用器件及控制算法的各种假设及属性均不同,学生基本围绕学习内容和兴趣方向进行选题,并能合理地解决问题。通常学生一门课的成绩包括作业、实验、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学术报告及展示等,其中期末成绩所占比例低于50%,甚至有的只占20%。通过授课及考核形式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管授课学时很短,学生所学知识却不局限于某本书,而是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延展。
Fig.9 校园的餐厅、走廊经常能见到学生在一起讨论完成作业的场景
四、访学随想
众所周知,加拿大是全球著名的移民国家。或许用我们常说的“地大物博,地广人稀”这句话来形容加拿大更加的恰当。我所在的埃德蒙顿位于加拿大的中部,纬度上和我国最北端的漠河相同,这里流行一句话“这里一年只下一场雪,一下下半年”。但是,这里空气异常清新,环境相当优美,人与自然相处非常和谐、环保工作做到极致。从一栋栋结实的木头别墅到毛毯一般的绿草地,从密布的公园到随意出没路边草地的小松鼠,从不怕人的喜鹊到等你来追的逗你玩的野兔,无一不在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Fig.10小松鼠也会在万圣节跑到窗台要糖果吃
在加拿大学习生活的一个月中,对加拿大人最大的印象是他们的友善和契约精神。在路上问路,他们都会给你详细的指导。如果他觉得路线复杂,他们都会画张图给你。有一次,我们访学老师一起租车去超市买东西(Costco确实有点远),加油时忘记了关油箱盖。开车过程中,一位加拿大司机大叔给我们做手势提醒,我们开车的老师没有看懂他的手势。为了不影响我们安全行驶,他也没有再提醒,而是一直跟我们到Costco,停车后提醒我们别忘了关邮箱盖后才自己驾车离开,真的为这位友善的加拿大大叔点赞、点赞、点赞。习惯了我们大济南的拥堵和无处不在的红绿灯以及摄像头,到了这里马路上反而显得冷冷清清。这里基本没有摄像头,只有主干道才会有红绿灯,然而行驶却更有序。因为大家都有很强的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都会严格按照交通规则行驶。虽然在上下班也会出现堵车,但堵而不拥。因为路上没有胡乱变道和汽车喇叭声(来了一个多月还没听见过汽车喇叭声,是真滴)。这里很多路都没有红绿灯,但会根据路口情况,设置STOP或者避让的标识牌。在有STOP标识的路口,即使路口没有行人,司机都会完全停稳车,观察3-5秒才会再次开车通过。
Fig.11 去学校路上的一个大路口(没有红绿灯,你可以闭着眼睛过路口都很安全-当然,我们还是要遵守交规,注意安全哈)
唯一让我感觉失望的就是加拿大的食物,感觉这里是一个能把一切食材做的一团糟的国家。在加拿大的中餐也是如此,经过改良后已经失去了中国原有的味道。中国的留学生群体私下里面经常说,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给了我们一个挑剔的胃。因为似乎加拿大人的烹饪技艺只限于凉拌和烤:蔬菜都是来凉拌的,其他面包肉类都拿来烤上一烤,至于煎、炒、烹、焖、炖、熬等技艺加拿大人似乎是不会的。这里的学生一般都是自己做饭吃,早上做饭一做两顿吃,都是把早饭剩下的带着,中午找微波炉加热作为午饭。加拿大人不能吃辣,做的菜都非常清淡而且油很重,所以老干妈麻辣酱在加拿大那是畅销货。老干妈那哪儿是干妈,简直就是亲妈!!!更别提,看到王焱教授朋友圈发的菜园里的那些青菜,哎呀,特想吃!!!可突然好像又忘了这菜什么味来着!?
Fig.12 心心念王焱教授家菜园的小青菜(引自王焱教授的朋友圈,盗图必究哈)
虽然,此前读博士的时候来过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国际会议,对加拿大有了一些认识。但真正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还是有很多陌生的地方。然而,世界那么大,又那么的小。在体育馆游泳的时候结识了山东农业大学的韩老师,了解到我们学校科技处的王平处长也在这里参加为期三个月的访学培训。激动的我出了游泳馆就和王处长电话联系上了,没想到我们是前后脚飞抵加拿大,真是太巧了。上个周,王处长来我租住的公寓看望我。在公寓门口,我们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那种在异乡的寒冬见到亲人的感觉,真是太温暖了。我专门去超市买了菜,做了几个所谓的“中国菜”(来了也学会了做饭,典型的鲁菜厨子:没有味道,加酱油,;再没味道,加辣椒。)我们围坐在饭桌旁,一边吃着我做的味道比较奇怪的所谓的“中国菜”(此处省略惭愧一百次),一起聊家乡,一解乡愁。由于当天过于激动,只顾聊天,忘记拍照留念。下次请王处长来我公寓聚餐时,一定补上哈哈。
以上的我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学一个多月的总结,因为来的时间还较短,想法可能有些零散,也不太成熟,但完全是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总之,非常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给我的资助,感谢学校和学院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虽然一个多月的学习时间一晃而过,但这段经历给了我无尽的感触,必将对我未来一年的访问学习以及今后的教学科研生涯带来非同一般的影响,希望能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应用好所学的理念,为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做出自己应用的贡献。
最后,在加拿大祝愿济南大学早日建成创新性、国际化、有特色的世界高水平大学!祝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蓬勃发展!祝同事们万事如意!
书于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
2018年10月29日夜